②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人类泌尿生殖道及鼻咽部的寄生菌,主要引起肾盂肾炎、肺炎、子宫内膜炎;此菌亦已成为产褥热、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若产妇带菌,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后,胎儿可被污染的羊水经呼吸道感染,亦可在经过产道时被感染;新生儿还可因吸入医护人员及产妇呼吸道带菌者的飞沫而被感染。新生儿的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早发型(败血症型)和迟发型(脑膜炎型)。前者出生后数小时至5天内急剧发病,患儿有呼吸困难、呼吸停顿、昏睡、惊厥、休克等,病死率高;后者产后7~10天发病,患儿发热、昏睡、昏迷等,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增多、含糖量减少,可检出病原菌及抗原;病死率较败血症型低,但可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③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常致牙周炎(见)、牙龈脓肿、扁桃体炎。当施行拔牙、扁桃体摘除等手术时,细菌可从伤口侵入血流,正常情况下,细菌将被血内具有防御功能的细胞迅速杀灭,若部分菌未被消灭,该患者心脏内膜又有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或损伤(如风湿性)时,病原菌可在受损部位立足并繁殖而引起心内膜炎。D族乙型链球菌也可引起心内膜炎。此菌为人类肠道正常菌群,多从肠道或泌尿系统侵入血液,约半数患者原来无心脏疾患,这表明此类细菌可侵袭正常心内膜。患者出现长期发热、畏寒、进行性贫血,因部分细菌及血内物质(纤维蛋白)沉积在心瓣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赘生物,赘生物可脱落,在血流中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尤其以脑、脾、肾栓塞为常见,产生瘫痪、脾肿大,尿中出现红细胞。若栓塞现象发生于皮下或粘膜,则可见皮肤粘膜瘀点、奥斯勒氏小结,赘生物的形成及脱落也常致发生相应改变。
聽
上一篇:链球菌病原学
下一篇:链球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