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 [HT5K] 同义名: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T]鹿流行性出血病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白尾鹿、麋、大角绵羊、野牛等动物的一种致死性流行病。病畜体温升高,呈休克症状,粘膜和浆膜面出现多数出 血,并常于昏迷状态下死亡。严重暴发时常可使大批鹿死亡。本病1955年在美国东部的弗吉尼亚州发现,在加拿大、尼日利亚、澳大利亚等均 有报道。该病毒也从美国的牛以及美国和非洲的节 肢动物中分离到。
[BT4]1. 形态特征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在以磷钨酸负染时,呈圆形或六角形,直径62nm。衣壳 由42个壳粒组成,壳粒的直径为105~115nm,由5个和6个亚单位组成,内有 宽45nm的空心。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的直径为59nm,有一电子密度 较高的核心和一个比较透明的外层(衣壳)。于病毒粒子之外,有时围绕有一层来 源自细胞的外膜,或称假囊膜。
[BT4]2. 理化学特性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具有双股RNA。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结果,RNA 至少由5个片段组成。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对乙醚和去氧胆酸盐有抵抗力,对氯仿敏感或稍有抵抗力。 于pH68~95稳定,在pH40以下迅速灭活。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不耐热,56℃ 4~5小时灭活。据 Lawman 等(1977)报道, 感染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的BHK21细胞培养物于37℃放置4~5天,病毒液的TCID50 下降1~35个对数。1mol/L MgCl2有提高病毒稳定性的作用。鹿流行性出血病病 毒在-70℃、4℃和20℃稳定,可以长期保存活力;但在-20℃较快失活,放置1个 月后,病毒效价明显下降,但随后趋向稳定,病毒效价的下降变慢。
[BT4]3. 抗原性Shopes等(1960)最早应用病毒中和试验将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分为新泽西(New Jersey) 和南达科他(South Dakota)两个血清型,此后又出现如阿尔伯达(Alberta ,血清Ⅱ型)、Ibaraki、IbAr22619、IbAr33853等新的血清型或变型的报道,现有7个血清型。用鹿流行性出血病抗血清进行琼扩、间接荧光和中和试验、补结试验,结果证实其 抗原性与蓝舌病病毒呈交叉反应。
[BT4]4. 培养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可以在胎鹿肾细胞、仓鼠肺细胞系HmLu1细胞、BHK21细胞、Vero细胞和HeLa细胞内增 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蚀斑。Kontor等(1976)报道,应用转瓶培养的Vero细 胞可以获得高效价的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不能在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等禽类的组织培养细胞上生 长。
聽
上一篇:非洲马瘟病毒
下一篇: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