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iesvirus)聽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因疯动物咬伤,感染性唾液污染伤口而发生感染。经较长的潜伏期后发生致死性脑脊髓炎。人及所有温血动物,包括鸟类皆能感染,狗、猫、猪、牛、马及野生食肉类如狼、狐、貉、臭鼬和豺以及松鼠、家鼠几乎全能感染。此外,吸血蝙蝠及某些食虫蝙蝠及食果蝙蝠也可成为本病毒的自然宿主。
1.历史狂犬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公元前335年,Aristotle第一次注意到疯狗咬伤感染引起危险。1804年,Zinke证明唾液具有感染性。1826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些国家开始实行检疫隔离。Pasteur于1885年首次将狂犬病病毒经家兔脑内传代,减弱其致病性,制成干燥疫苗,给一名被疯狗严重咬伤的男孩作多次注射,希望在潜伏期过去以前产生抵抗力,结果获得成功。1903年,Remlinger证明这种致病因子可以通过除菌滤器。同年涅格里(Negri)在神经组织细胞内发现胞浆内包涵体,亦即涅格里氏小体,建立了显微镜诊断狂犬病的方法。
2.形态结构[HT5SS]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狂犬病病毒呈圆柱体,底部平,另一端钝圆(如图27-2)。有些病毒粒子,在其底部有一尾状结构,系病毒由胞浆膜芽生脱出的最后部分。整个病毒粒子的外形呈炮弹或枪弹状。长130~200nm,直径75nm。表面有1072~1900个突起,排列整齐,于负染标本中表现为六边形蜂房型结构。每个突起长约8~10nm,由糖蛋白组成。病毒内部为螺旋形的核衣壳,核衣壳由单股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组成。
聽
上一篇:弹状病毒分类
下一篇:狂犬病病毒理化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