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1968年,Halonen等报告狂犬病病毒可以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病毒需在幼仓鼠肾继代细胞(BHK21)内增殖,营养液内含0.4%牛白蛋白,但无血清。发生凝集的适合条件是pH6.2,0~4℃低温以及血凝抗原内不含血清(非特异性抑制素)。温度稍高,即使室温或36℃,皆不出现凝集现象。将固定毒株接种于实验动物脑内,典型发病后,取脑和脊髓,即使进行病毒提纯,仍不呈现血凝现象。脑脊髓中可能具有类脂或α脂蛋白性血凝抑制素,但企图在脑内分离血凝抑制素,并未获得成功。用于细胞培养的动物血清中的血凝抑制物也极难除去。红细胞与狂犬病病毒发生凝集后又解离的红细胞对同一毒株或其它毒株,仍能凝集。红细胞在以过碘酸钾或受体破坏酶处理后,仍保持凝集能力。病毒表面的糖蛋白,除能诱生中和抗体外,还具有血凝特性,但未证明存在游离的可溶性血凝素。血凝滴度与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蚀斑能力呈平行关系。血凝现象可被蛋白水解酶所破坏,也能被脂溶剂所破坏。二价阳离子,如Ca2+、Mg2+等并非血凝反应所必需,也未证明狂犬病病毒存在神经氨酸酶。狂犬病病毒凝集鹅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聽
上一篇:狂犬病病毒理化学特性
下一篇:狂犬病病毒抗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