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聽聽聽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末期及急性期的粪便有传染性。HAV病毒血症时间短暂,故经输血或注射传播的可能性极小,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AV通常由患者粪便排出体外,经污染食物、水源、海产品(如毛蚶等)及食具等传播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性流行。1988年上海曾发生因食用HAV污染的毛蚶而暴发甲型肝炎流行,发病多达30余万例。甲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30天(15天~50天),发病急,多出现发烧、肝肿大疼痛等症状,黄疸较多见并伴有血清转氨酶(ALT、AST等)升高。发病后2周血清和肠道中常出现抗HAV,随后患者粪便中的HAV则逐渐消失。甲型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长期病毒携带者也很少见。
2、致病机制
聽聽聽 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年,且多为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均可使机体产生抗HAV(IgM和IgG)。我国成人血清中抗-HAV阳性率可达70%~90%。HAV经口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口咽部或唾液腺中增殖,然后在小肠淋巴结内增殖,继而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再到达并侵犯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由于HAV在细胞内增殖非常缓慢,并不直接造成明显肝细胞损害。研究表明,当黄疸出现时,血液和粪便中HAV量却明显减少,同时体内出现抗体,说明病毒复制的量与症状严重程度并不一致。说明机体的免疫应答参与了肝脏的损伤,除了非特异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外,还通过特异性HAV抗体在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CTL细胞对感染病毒肝细胞的攻击作用而引起肝损害。但至今未发现HAV对细胞有转化作用,因此甲型肝炎预后良好。
3、免疫性
聽聽聽 HAV感染早期血清中出现抗HAV IgM,感染4~6周达高峰,3个月后降至检测水平以下。恢复期出现抗HAV IgG,并可持续多年;在IgM出现的同时,从粪便中可检出抗HAV sIgA。在恢复期还可出现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感染后对HAV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聽
上一篇: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下一篇:甲型肝炎病毒——微生物学检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