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儿童的肠道菌群以拟杆菌(Bacteroidetes)为主,占73%(53%+20%),欧洲儿童以厚壁菌(Firmicutes)为主,也占73%(23%+4%)。非洲儿童以吃素为主,身形较瘦,所以拟杆菌被称为“瘦菌”或“好菌”。相应地,欧洲儿童以吃肉为主,身材较胖,所以厚壁菌又被称为“肥菌”或“坏菌”。
产内毒素细菌是“好”菌?不产内毒素细菌是“坏菌”?
请注意,拟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属于产内毒素的细菌,而厚壁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属于不产内毒素的细菌。为什么产内毒素的细菌是“好菌”,不产内毒素的细菌反而是“坏菌”呢?当然,这里的“好”与“坏”是仅仅相对于“瘦”和“肥”而言的。
假如“好”细菌导致“肥”,而“坏”细菌导致“瘦”,岂不是与人们已有的常识不符?所谓“内毒素引起炎症性肥胖”的理论岂不是要破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会,里面是有玄机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肠道不必区分“好菌”与“坏菌”
肠道里面除了有细菌外,还有很多其他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另外,也有吃生食带入的抗原及半抗原。理论上,只要是遇到外来抗原,我们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就要做出免疫应答。不过,如果身体对进入肠道的每一种抗原都要做出反应,那岂不是太过敏了?
大家一定听说过“免疫耐受”这个词,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于肠道中的抗原,基本上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坚韧的肠壁屏障可以把抗原挡在肠道乃至血管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微生物本身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比如,大肠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就能使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下调。
食物决定细菌“好”与“坏”
再回过头来说上面的肠菌组成,无论产内毒素的拟杆菌也好,或不产内毒素的厚壁菌也好,“好”与“坏”并不是由细菌说了算,它们在肠道中的存在不会对我们的身体构成任何实质性威胁,所以也就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即使非洲儿童肠道满是产内毒素的细菌,但只要它们不突破肠道屏障,不进入血流,它们就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非洲儿童的免疫系统也就“懒得理它们”了。
事实上,真正能赋予肠道细菌“好”与“坏”不同属性的是食物,也就是细菌的好坏由食物说了算!此话怎讲?非洲儿童的肠菌之所以好,是因为他们吃素(低脂高纤维),而欧洲儿童的肠菌之所以不好,是因为他们吃荤(高脂高蛋白)。这里又有什么奥妙呢?
食物决定肠道完整性
原来,肉类含有各种有机硫成分,它们的存在会诱导肠菌的硫酸酯酶基因表达,使这些细菌分泌硫酸酯酶,以便分解肉类中的有机硫。对于细菌而言,“兽肉”与“人肉”都是“肉”,没有理由只吃“兽肉”不吃“人肉”,因为它们都含有机硫成分,也就都能被硫酸酯酶降解。
这样一来,吃素如蔬菜、水果的人因为不诱导硫酸酯酶而保持肠道完整,什么微生物都不会渗漏到血管中,也就不会触发免疫反应。相反,吃荤尤其是肉类的人由于诱导硫酸酯酶而出现肠道渗漏,不仅内毒素而且其他抗原都会进入血流而刺激免疫应答。
所以,一个人是否健康,取决于他的肠道是否完整,即有无渗漏,而肠道的完整性则取决于他吃什么。吃素者血液中内毒素含量极低,而吃肉者血液中内毒素含量很高,甚至出现内毒素血症。因此,人体血清内毒素的含量水平应能反应其炎症状况,可以作为健康与否的有效指标。
中国儿童的肠道健不健康?
中国儿童的食物理应按“乡村型”与“城市型”划分,前者类似于非洲儿童,后者类似于欧洲儿童,所以农村孩子一般较瘦弱,城市孩子则较肥胖。不过,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与城市的食物差异也没有那么巨大,所以中国儿童的食物应归于“杂食型”。
我推测,假如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一样,拟杆菌与厚壁菌各占一半,那么他们肥胖的可能性大致相同。假如城市孩子的食谱及菌群更像欧洲人,则产内毒素肠菌少,肠道渗漏后果不太严重,而农村孩子的食谱及菌群更像非洲人,则产内毒素肠菌多,肠道渗漏的后果更严重!
中国人吃西餐更危险
也就是说,农村儿童进入城市,而且改变原来的食谱,其健康的风险更高。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素食者变成荤食者,原本“吃素”的细菌就变成“吃荤”的细菌,而素食者的产内毒素细菌占优势,一旦肠道出现渗漏,其诱发慢性炎症的可能性更高。
据此可以进一步推论,若以素食为主的中国人改吃荤食,其身体变得肥胖及患糖尿病与高血压的风险比西方人更高。所以,我劝国人还是少吃点黄油、牛排等西餐西点,多吃点五谷杂粮、蔬菜和水果等高纤维食品。
我上面的解释应该可以解决有关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中存在的矛盾现象,希望再也不要出现只讲细菌好坏而不顾食物种类的错误说法。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细菌好不好,肠道完整性说了算,肠道完整性又是食物说了算!
聽
上一篇:生食三文鱼知多少
下一篇:深海微生物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哪里?